北独山游记
张裕钊〔清代〕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怪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笔而记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马迹山的山寺里读书时,望向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险峻高耸,心里一直想去,但没有人同行,所以没有实现。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独自前往,攀着藤葛上山,精神振奋。到了半山腰,脚力疲惫,停下来休息。再往上走,就看到溪水在草丛中纵横流淌,小路像青烟一样曲折交错,让人迷惑,难以辨认方向。再往前走,听到虚空中的声响,四顾无人,更加感到荒凉和恐惧,我心中害怕,好几次想要停下脚步。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鼓起勇气继续前进,终于登上了山顶。到了山顶,视野开阔,极目远眺,从近到远,洼地、隆起之地、散布的、聚集的、倾斜的、直立的、环绕的、倚靠的、怪异的、美丽的、背对我而去的、面向我来的,我从未经
简析
《北山独游记》是一片散文游记。作者在山寺读书,望北面山峰高峻,心里很向往。想去又没有人作伴,便奋然独行。开始意志坚定,及至半山,觉疲倦难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径交错,心怯而胆寒,好几次都想往回走了。然而终于还是勇敢地攀登到山巅。极目远眺,天风扑面,作者心中有一种历经挫折、战胜困难之后的成就感,仿佛四周群山万物都愿为他效力。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要达到高远艰险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艰险、意志坚定、坚持到底。无限风光在险峰,实际上,登攀的过程便是人们战胜自我的过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寻常的游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实,催人奋进。
张裕钊
(1823—1894)湖北武昌(今鄂州市)人,字廉卿。道光二十六年举人,授内阁中书。文字渊懿,历主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地书院,成就后学甚众。研究训诂,专主音义。善书,工古文,为晚清一大家。有《左氏服贾注考證》、《今文尚书考證》、《濂亭文集》。 13篇诗文 26条名句
水调歌头·五首选三
张惠言〔清代〕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