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麒麟有蹄不踏,好比仁厚的公子。哎哟麒麟呵!
麒麟有额不抵,好比仁厚的公子。哎哟麒麟呵!
麒麟有角不触,好比仁厚的公子。哎哟麒麟呵!
注释
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xū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定:通“顁”,额。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
据《春秋》记载:“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记载:“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管车马的官)鉏商(人名)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管家畜的官)。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叔孙氏把麟取去)。”蔡邕《秦操》记载:孔子看见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艺文类聚》卷十引)按《秦操》所载孔子的《获麟歌》不类春秋时代的诗句,当是后人伪造。《麟之趾》一诗,可能是孔子的《获麟歌》,孔子把它附在《诗经·周南》之末。孔子的学生没有把此事记下来。
参考资料:完善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