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笔阵图

卫铄(存疑)〔魏晋〕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乀“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笔阵图》乃旧托卫夫人所撰之书法论著,后世说法不一,或疑为王羲之所作,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此著作系论述书写笔画之文,阐释执笔、运笔之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画之写法。因其流传甚广,今暂存旧说,仍将其列为卫夫人之作。《笔阵图》中一显著观点,即认为书道之精微玄妙难以言明,故文章开篇即称:“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将书法用笔之妙置于 “三端” 之首,笔势之遒劲若银钩,更重于 “六艺” 奥妙之上。此与钟繇所倡 “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体现天道之理相通,非寻常之人所能尽知。卫夫人提出 “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与蔡邕、钟繇等书家一样,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声歌八首·其六

佚名 佚名〔魏晋〕

新衫绣两裆,迮著罗裙里。
行步动微尘,罗裙随风起。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秋风何冽冽

左思 左思〔魏晋〕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连雨独饮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