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禽向墨子请教道:“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就算这样(叫)还是没有人注意听。现在看那雄鸡,按时鸣叫,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注释
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益:好处。
蛙、蝇:蛙。黾、蛙的一种。
日夜:每日每夜。
恒:常常。
擗(pǐ):裂。
然而:即使这样,但。
观:看,看到。
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墨子通过对比虾蟆、蛙、蝇日夜鸣叫却无人理会,与晨鸡适时而鸣则天下皆知的例子,向子禽阐述了“多言无益,唯其时”的道理。这段对话强调言语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适时、恰当,富有哲理,告诫人们说话要抓住时机,言之有物,避免无谓的冗谈。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偕记》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